周市鎮(zhèn)珠涇村:鄰里和諧,結伴奔小康
清晨,伴隨著鄰里間的問候,珠涇村“醒”了:結伴晨練的老人、趕著工作的上班族、為孩子買早點的家長、準備營業(yè)的商戶……整個村里充滿了煙火氣。
與許多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農(nóng)村人不同,珠涇村村民過著“半城半鄉(xiāng)”的生活:住的是體面的居民樓,享受的是優(yōu)質(zhì)教育資源,還有清新的空氣、便利的交通、齊全的配套設施與和諧的鄰里關系。村民們炫耀:“珠涇村的好,不住在村里可能體會不了!”
“熱心奶奶”曾是低保邊緣戶
今年是昆山創(chuàng)建全國文明城市決勝之年,村民杜金妹和姐妹們忙著給鄰居“補課”,普及垃圾分類知識。
67歲的杜金妹此前因病被認定為低保邊緣戶,如今已是村里聞名的“熱心奶奶”。作為一名有著42年黨齡的老黨員,她退休不褪色,用實際行動與樂觀心態(tài)影響著身邊人。
2011年,康復后的杜金妹愈發(fā)熱愛生活,每年都會參加村里組織的體檢,閑暇時到社區(qū)書場聽書、參加廣場文藝活動等,還積極投身村民議事廳、巡河志愿者活動,用積極向上的生活態(tài)度發(fā)揮老黨員的余熱。
為幸福奮斗的“新昆山人”
從外來務工人員晉升為企業(yè)管理人員,來自黑龍江的韓英杰用15年時間演繹了一名“新昆山人”扎根周市、扎根珠涇村的“逆襲”之路。
2005年,韓英杰來到周市,成為一家磨具企業(yè)的銷售人員?!皠倎砟菚喝松夭皇欤苷业焦ぷ饕呀?jīng)很滿足了?!表n英杰回憶,那時住的是公司提供的打工樓,月工資只有2000多元,扣除五險一金和日常開銷后所剩無幾。“做什么事、買什么東西,總是瞻前顧后,盤算著過日子。”
但樂觀的韓英杰相信,幸福是奮斗出來的。短短幾年,韓英杰不僅從一名基層銷售人員成長為公司“小領導”,在生活中也是收獲滿滿:2009年,他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;2013年,步入婚姻殿堂;2014年,兒子出生;2016年,在珠涇花園購置房產(chǎn),全家人搬進了屬于自己的家。
從打工樓到功能完善的社區(qū),韓英杰倍感滿足。疫情期間,他看到村委會工作人員不分晝夜地開展防疫工作,便主動加入防疫志愿隊伍,配合社區(qū)人員在小區(qū)出入口值守,對往來車輛進行信息登記。對于未來,韓英杰的目標十分明確:“既然扎根在珠涇村,這里就是我的家,希望能為村里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,和大家結伴奔小康。”
大家富才是真的富
在珠涇村里,有這么一位“名人”,他帶領村民開辦中樂富民合作社,每年為入股村民增收數(shù)千元;他制定陽光助學計劃,共資助10名大學生完成學業(yè),累計捐助達50萬元;他每年組織舉辦百家宴聯(lián)誼活動,給村里老人小孩送慰問……
這位“名人”叫陶林,是土生土長的珠涇村人,雖說自己的生活水平早已達到了小康標準,但他始終不忘自己是“農(nóng)民的兒子”,身邊都是曾經(jīng)幫助過自己的鄰居街坊,想方設法帶著村民共同致富。
2004年,陶林順應周市發(fā)展大潮,與30多位村民集資成立中樂富民合作社。合作社以資金入股,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個人”的運營模式,將上百套小型公寓統(tǒng)一標準、統(tǒng)一服務、統(tǒng)一管理,對外出租,以滿足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需要。為了打消村民的投資顧慮,陶林通過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以及“兜底”方式保證資金安全。通過這種方式,實現(xiàn)資源變資產(chǎn)、資金變股金、村民變股東,進一步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。
每年春節(jié)、重陽節(jié)及開學季,陶林都會給村里老人送衣送被、添油贈米,資助貧困學生上學,讓善意如涓涓細流般滋潤鄉(xiāng)鄰的心。
退休老黨員,發(fā)揮余熱,服務百姓;“新昆山人”,奮斗逆襲,收獲幸福;當?shù)卮迕?,先富帶動后富,造福鄉(xiāng)鄰……村里每一個喜人的變化,都是大家奮斗的成果,眼前的變化只是開始,相信幸福路會越走越寬,好日子還在后頭。
融媒體記者 | 巫曉亮
融媒體攝影記者 | 黃春宇
轉載此文章須經(jīng)作者同意,并請附上出處(第一昆山網(wǎng))及本頁鏈接。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rotooworld.com/news/detail/7993
全部評論